第八百三二章 鱼刺导弹、复制术与小红的动次大次 (第4/8页)

然大悟,给原本是大号弹丸的导弹加装了一截推进器,解决了推进器的激发和控制方式后,这种细细长长像针一样的导弹,射程一举提升到了六七公里,然后被费共科工委员会认可为第一代空空导弹的发展方向,同时被李奇随口命名为“鱼刺”。他是铁了心的把所有天上飞的东西跟鱼拉在一起……经过后续改进的鱼刺导弹射程稳定在了八公里,对地球世界导弹来说显得无比寒酸,但这也是无奈之举。八公里是天空中目视距离的极限,即便有鹰眼镜加成,飞行员也不可能随时用鹰眼镜搜索整个天空,只能是肉眼看到后用鹰眼镜做进一步观察。而后研究所的精力放在了将鱼刺导弹连接到飞控核心的工作上,再将锁定功能整合到鹰眼镜里,同时进行了雄鲨战斗机上的挂载和发射测试。确认鱼刺可以在雄鲨上发挥作用后,再由工程局出面主持正式定型量产的工作。卡塔蒙感慨道:“跟总枢机最初画的导弹图样很不一样啊。”这也是没办法的,虽然已经有灵子雷达了,可还无法制导。预警机只能提示飞行员目标方位,再由飞行员自己发现确认,人肉锁定。李奇叹道:“慢慢来吧,现在这玩意……严格说只是有一点制导能力的火箭弹。”第一代导弹用导向风矢是省时间省成本的应急之作,后续型号应该不会再用了。研究鱼刺导弹的同时,导弹研究所还有一条技术路线同时在推进,那条路线采用魔偶原理,其实也就是无人飞机。“我们工程局考察了炼金研究所的复制生产线,确认可以用它来生产鱼刺导弹的大部分部件。等中央批准定型量产的报告后,花几天时间组装和调试复制生产线。再跟自动魔偶组装线对接,就只有装战斗部和推进剂的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了,哦,还有核晶调教。”赫尔普继续介绍:“这三个环节可以单独放在一起,毕竟组装好的成品就进入了减寿期,存储和运输也要花费额外成本。”“前端的零部件生产不存在产量问题,有多少材料就能造多少,一天之内造上万套零部件都没问题。按最后一道组装工序算产量的话,设立一座三十人的组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