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教育革新 (第2/4页)

在教学方法上,秦文龙倡导推行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。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虽有助于学生牢记经典知识,但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。他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提问、讨论、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方法,引导学生积极思考,主动探索知识的内涵与外延。例如,在算学课堂上,教师可通过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,如土地丈量、税收计算等,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,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同时,他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,建议各学府建立实验场所和实习基地,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验证所学知识。如医学学生可到医馆实习,跟随医师诊治病人,学习临床经验;工学学生可参与建筑工程、水利设施建设等实践项目,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工艺水平。

李世民对秦文龙的教育革新方案高度重视,召集朝中大臣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。尽管部分大臣对改革传统教育体系表示担忧,认为这可能会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,但秦文龙据理力争,详细阐述了教育革新对大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他指出,儒家思想固然是大唐文化的根基,但时代在发展,国家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多样,仅靠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已难以满足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。只有博采众长,培养出既精通儒家经典又具备实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,才能使大唐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最终,朝廷决定采纳秦文龙的部分建议,逐步推行教育革新。秦文龙受命负责教育革新的具体实施工作。他亲自参与郡县学的选址与建设规划,确保学校的布局合理、设施完备。同时,他组织学者和教师编写新的教材,将实用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,使其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,又通俗易懂、生动有趣。在教师选拔方面,他不拘一格,不仅选拔那些精通儒家经典的传统学者,还广泛招募在自然科学、实用技艺等领域有专长的人才担任教师,充实师资队伍。

随着郡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